化療有效率如此之低,然而為什么包括部分醫生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化療對所有的癌癥都有效,并導致臨床上化療的濫用,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有一些化療藥物的命名方式使人們認為或許它可能對癌癥有些效果;間接的奪走了患者朋友的寶貴生命.
2、只有極少一部分癌癥中(如前所述),經治療后其生存率能顯著提高,如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做化療的5年生存率為0,經化療后5年生存率達到20%。醫生和患者都期待著化療對其他癌癥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果,提高所有癌癥的生存率,但實際上95%的癌癥不管你下多大功夫改進化療方法,其生存率都無法提高。正是由于一部分癌癥患者經化療后生存率顯著提高,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才會使人們產生了化療對所有癌癥都會有效的想法,不再考慮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和化療對自身所患癌癥是否適合。
3、對“有效”這個詞產生了錯誤的理解,一聽到“有效”就認為能延長生命或能夠治愈。實際上醫學上理解的“有效”是指“縮小腫塊”,這在前面已經提到,是與生命無關的指標。例如直徑3cm的腫塊,經抗癌治療后縮小至2cm,可評價為有效,但它只是使癌細胞數減少了1/3,而在2cm的癌瘤中就包含有80億個癌細胞,它們必然會再增大,所以不可能治愈。而患者及家屬一聽到“有效”這樣的名詞就抱有治愈的幻想,實際上是錯誤地理解了“有效”與“治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解讀:
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是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所長,也是當今世界令人矚目的基因科學巨子、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總協調人、最近,剛剛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院長,執掌這一世界上最大的醫學研究機構。 柯林斯的學術貢獻包括領導人類基因組計劃,以及采用定位克隆的方法發現了囊性纖維化基因CFTR,后一項發現曾被提名諾貝爾獎,柯林斯博士對化療的療效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據天津腫瘤醫院統計,化療在對包括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兒童癌癥、睪丸腫瘤、絨毛膜上皮細胞癌在內的腫瘤總有效率在10-20%之間,這一數據對腫瘤患者的選擇有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