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腫瘤醫生網 2016-11-13
腫瘤治療步入精準時代,那么精準治療僅僅是指基因檢測和靶向治療嗎?到底有多少癌癥患者能從靶向藥物中獲益?著名科學博客《科學網》博主,美國阿拉巴馬州漢斯維爾市Hudsonalpha生物科技研究所的研究員,近日發表了兩篇捅破"精準醫療"泡沫的重要文章。其中第一篇是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腫瘤專家Prasad博士發表在《nature》的文章「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第二篇是Ian F. Tannock等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上的「Limits to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文中提到,在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一項2600名患者的測序研究中發現,僅有6.4%的患者能找到合適的靶向藥物;同樣在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一個臨床研究中,截止目前為止,只有2%的患者攜帶靶向藥物的治療靶點。由于并非所有攜帶靶點的患者都對靶向藥物有反應,綜合幾個大型臨床實驗結果分析,經過測序等分子診斷分析,大概有30-50%的病人能找到可以解釋腫瘤惡變的相關突變,3-13%的病人能夠找到“精準”的藥物,其中,只有一小部分(30%)病人有療效。最終結論,最后受益的病人僅占所有病人的1.5%。
實際上,從整個患者群體看,靶向藥物的受益群體的確比較小,因為有靶向藥物的突變位點并不是每個患者都攜帶的,甚至只是很小一部分患者受益。就拿攜帶率較高的卵巢癌高風險基因BRCA基因來說,西方國家卵巢癌患者也只有10%-15%左右的患者攜帶,而我國則約有5%-10%的患者攜帶。顯然,從單一靶向治療中獲益的必然是少數群體,更何況大部分靶向藥物是用在二線及以后的治療方案里。
目前靶向藥物不夠理想的原因有幾個:(1)現有的靶向治療藥物多半只能部分地阻斷細胞增生途徑;(2)試圖完全阻斷惡性增生途徑要靠合并用藥或者加大劑量,兩者都會增加副作用;(3)腫瘤異質性,即同一個病人的腫瘤細胞有多個突變株,治好了一部分細胞,另一部分又長出來了。(4)腫瘤異質性的原因,一開始有效的藥物,(另外一株細胞)很快就產生出耐藥性。
然而,人們之所以還對腫瘤的靶向治療十分著迷,就是因為總是存在一些驚喜。
今年6月份和10月份,美國生物技術公司Tesaro公布了PARP基因靶向藥物Niraparib的晚期卵巢癌三期臨床試驗數據,對于攜帶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而言,口服Niraparib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為21個月,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只有短短5.5個月,整整提升了3倍。
那么,癌癥的精準治療就是靶向治療嗎?當然不是,很多專家學者已經公開呼吁不要將精準醫療簡單粗暴地等同于基因檢測和靶向治療很顯然,現在的研究已經將癌癥的精準醫療展開了,并沒有駐足在靶向治療領域。
美國幾所著名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如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已成功開展腫瘤藥物遴選技術--小白鼠藥敏實驗,并且已經有數篇成功案例發表。可以幫助癌癥患者選擇最有效的化療藥物,幫助患者有更高的機率從治療中受益,減少因無效藥物治療帶來的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風險。
由葡萄牙臨床中心乳腺外科主任、晚期乳腺癌國際共識會議主席Fatima Cardoso博士領銜的關于基因檢測指導化療的研究,今年8月25日刊登在《新英格蘭雜志》上。研究發現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鑒別不需要接受化療的高臨床風險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在很多情況下幫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化療。
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今年7月份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共同發表文章,證明ctDNA是一種可以預測術后腫瘤復發風險的生物標記物。
此外,癌癥精準治療在免疫治療中也正在大放異彩。10月25日,FDA傳出重磅消息,默沙東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Keytruda被FDA批準,用于一線治療「PD-L1高表達」,「無EGFR或ALK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這意味著,癌癥的主流療法從手術、放療和化療「三駕馬車」,正式升級為加上免疫治療的「四駕馬車」。
腫瘤的精準治療時代絕不僅限于基因檢測和靶向治療。而是從預防、檢測、治療、康復等全方位真正實現患者個體化的精準方案匹配。未來癌癥的治療一定靠組合治療,腫瘤的精準治療必將造福更多的腫瘤患者。
到底有多少癌癥患者能從靶向藥物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