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免费视频成人精品-国产成人香蕉在线视频fuz-狗狗好大坚持不了-国产swag在线观看|www.zfxmw.com

康復食療

康復食療

科研進展

科研進展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咨詢電話:010-69235496
手機:13611011339
聯系人:全醫生
E-mail:ziiiimi@163.com

腫瘤患者的康復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腫瘤患者的康復
院士講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分子中3
八,瞬間結果與長期結局的差異瞬間與長期都是時間的計量單位。

科學追求瞬間結果,時間越短的結果離真理越近。因為科學的這類瞬間結果控制因素嚴格,只要遵循這種原則,不同瞬間的結果就會完全一樣,可以重復。而醫學所見的瞬間表現形式不一,而且隨時會發生變化,經常難辨是非,經常出現Yes中有NoNo中有Yes在臨床上,X光片上出現的異樣病灶,病理切片上表現的異型細胞,心電圖上表現的異常T波,都是在瞬間捕獲到的異常現象,但要肯定是什么病有時很難,因為經常會出現異病同影或同病異影。這時醫生除了再作一個加強顯影或分子顯像外,最好的辦法是等等看。當然這個“等等看”有時會使病人付出代價,比如疾病加重、腫瘤轉移甚至死亡,這也是醫學遠比科學難的地方。有時醫生為了不耽誤病情,常常開展實驗性治療,當然這樣做,病人可能花費多甚至被誤治,但面對醫學中這種瞬間發現與長期結果不一致的局面,醫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九,直接與間接間的關系不同科學通常研究事物間的直接聯系,習慣回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而醫學常常碰到“種瓜不得瓜”、“種豆不得豆”,或“種瓜得了豆”,也就是醫學除了要回答直接問題外,更重要的是要回答間接問題。最近在我會診的某醫院發現了兩個疑難病例,一個病人因進行性吞咽困難一月余入院,最后連水都咽不下去了,四次胃鏡發現食管下段梗阻越來越重,但每次都未發現癌細胞。這個病人同時伴有雙肺結核,Tspot高數十倍(高度提示結核),胸片提示左側胸腔積液伴左下肺肺不張,血中CEA256u,胸水CEA2450 u,請我會診確診食管病變是結核還是腫瘤。最后我認為是左下肺癌伴左胸腔及食管周圍組織轉移,所謂的肺不張其實是肺癌組織。這例病人就是因為經治醫生單用科學的直接認識法而被誤診,而我是用醫學的間接認識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有一例病人是全身水腫入院,既有凹陷性,又有黏液性,醫生考慮過甲減診斷,但病人的甲狀腺素不但不低反而還有增高,最后病人出現多臟器衰竭,特別是心衰,已由心內科開轉診單轉入該科ICU治療。我看過病人認為可以確診甲減,靠兩點間接證據,一是每天下午病人的體溫只有35.2℃,現在好多醫院都是電子病歷,不像過去把體溫單放到首頁,醫生也不去看,護士只報體溫高,不報體溫低;再就是這個病人雖然甲狀腺素正常,但那可是在TSH即促甲狀腺素增高3倍情況下才正常的,說明她的絕對值是低的。最后這個病人確診甲減,用甲狀腺素治療兩周后便痊愈出院。這例病人也是因為經治醫生單用科學的直接認識法而被誤診,而我是用醫學的間接認識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見間接認識法在醫學上,特別是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有多么重要。

十,科學的必然性與醫學的偶然性,科學研究的結果通常是揭示事物的必然性。

科學追求的是白或黑,要不是白,要不是黑,但其實這個世界上單純的黑和白是很少的,更多的是灰,是黑白相間。醫學研究的是灰,難有單純的黑和白,這樣就會出現大量的科學規律以外的東西,這就是偶然性。這種偶然性對醫學十分重要。諾獎獲得者雅克•莫諾說過,“生物學界正是其偶然性成了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創造的唯一源泉。”人體為何會出現那么多偶然性呢?因為一種疾病的病因可以千奇百怪,病態千形萬狀,病征千變萬化,醫生治病又千方百計,所以鑄成了臨床狀況中大量的例外及意外。就一個醫學研究者來說,能發現和闡明例外和意外者為高人;就臨床醫學工作者來說,能發現和處理例外和意外者為能人。醫學上的偶然性即例外和意外是經常發生的,這當然給我們醫生提供了發現和發明的絕好機會,但同時又增加了我們醫生的工作難度,所以社會需要對醫學和醫生寬容。

 十一,生理與心理間的聯系科學通常對生理現象十分重視,而醫學在高度關注生理現象的同時,更強調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比如體外培養的癌細胞基本上像一個離開人體的單細胞生物,不受任何心理的影響,而當其在體內時或將其放回體內時,它的各種生物學行為包括生長、分化、轉移、耐藥等都受到心理影響。

在我們消化界有一位老前輩,還曾在一起開會談笑風生,回家后不到五天就病故了。為什么呢?回家做B超發現了胰腺癌,因為是自己專業,知道胰腺癌病人一般存活不到一年,更是惶惶不可終日,不吃不喝,坐臥不安,只生存了五天,其實是嚇死的。如果這個病人不是消化專業的或不知道患的什么病,可能再活幾個月是毫無問題的。講這么多,就是要說明科學在體外沒有心理活動的實驗,所獲得的結果對有心理活動的人體來說僅為參考。國外有一位教授是搞性心理的,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研究的問題,就像兩個黑箱,一邊是性活動涉及到的大量的生物學分子,一邊是性活動也涉及到的大量的社會學因素,兩個黑箱在一起,哪個生物分子與哪個社會因素相關,哪群生物分子與哪些社會因素相關,是難以研究透徹或準確的。因為對人研究困難,他們選擇了比較簡單的果蠅,不太涉及到復雜的心理。研究成果不錯,發表了大量頂尖雜志的文章。但是果蠅跟人是不一樣的,比如兩對果蠅,在光天化日且眾目睽睽之下它們也會發生性活動,因為它們不知廉恥。而如若有兩對夫婦,你不將他們分開來住,或即使將他們分開來住,如果墻壁隔音不好,都會影響他們的言行。因為他們是人,他們有嚴格的道德規范,有復雜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不僅受生物分子的影響,也影響生物分子發揮作用,其實對人的生老病死的研究及其結果也與此相似。

十二,客觀與主觀的并用,科學講究客觀事實,研究客觀事實,得到客觀的結論。

而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人與人之間通常有交流,會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難說誰對誰錯,這就是主觀。醫學不僅要觀察客觀,更重要的是認識客觀。因此,沒有主觀認識不成其醫學,也不能成就醫生。有位工程院院士患了胃癌,我為他在某醫院找了高級醫生,住了高級病房,結果當天晚上他擅自跑了,而且是和夫人一起跑的,我跟他夫人打電話問為何跑了,回答是他們問醫生胃癌有沒有自己好的,回答有!但很少。他們就認為自己是那一小部分人,結果他一年半以后就發展成晚期不治而離開了我們,年僅67歲,這就是因為他不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好多人談癌色變,其實的確有自身恢復的,有的人醫生不告訴他,他可能會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即便是到了晚期,也有存活很長時間的。我在上海某大學有一位老師,發現肝癌時胸水里就有大量轉移癌細胞,通過整合醫學方法最后活了12年。在重慶某大學我有一位外科同行,發現胃癌時腹腔已轉移有大量印戒細胞,惡性程度很高,當時請我會診,我就兩點意見,一是回家吃好的,因為醫療上已無辦法;二是為科里找好接班人。接班人倒是找好了,可15年過去了,他現在還在,最后接班人等不及,調到另一所大學的附屬醫院去工作了。因此,什么是正確的醫學態度?就是要用科學態度正視癌的客觀存在及不同轉歸,同時又要用醫學態度正視個人的不同情況及珍惜難得的治療機會。另一位工程院院士在我們醫院做了腸鏡下大腸息肉切除手術,發現有腺瘤樣病變,這種病變的癌變率達30%,但因為已經切除了,所有沒有什么問題了。不過我告訴他一年后來復查腸鏡,可他回家才三天就給我打來電話,說還過362天就要來復查,問我這段時間要注意些什么。過了10天,他又打電話來說還過355天就來復查,問我特別要注意些什么。我勸他不要這樣緊張,思想要放松,不然會想出來一個腸癌的呢。不信大家想一想,在你的右腳大拇趾底部正長著一個黑色素瘤,你不要去檢查,就這么一直想,天天想,最后將會發生什么呢?神經體液會高度集中調控某一局部,形成惡性刺激,難免導致局部增生,真長出一個腫瘤來。因此,前面講的那位院士是太醫學就不科學,而后一位院士則是太科學就不醫學。

十三,數據與事實之別科學講求數據,凡事要以數據說話。

醫學也講求數據,但更講求事實,因為很多醫學數據并不完全等同于病人的實際情況,而一個真實的醫學事實是若干數據共同反映的結果,而絕非是一個數據的有無或高低所導致的結果。現代科學已經積累了海量數據,人稱大數據,但是大數據并不一定代表事實,有時由于數據的局限性,還可誘發誤診甚至引發災難。最近中國疾控中心與香港大學李嘉誠研究所和美國的NIH合作,針對手足口病在Lancet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用了700多萬例資料,但其結論居然被廣州婦幼保健院幾名醫生用70多例的病例給否定了。試想,你一個人得了病,我用700萬例病人的數據算出的結果給你治病,可行嗎?可以嗎?可靠嗎?告訴大家,我的空腹血糖多年來都是7umol/L,那時正常值是4?6umol/L,好多人勸我去吃降糖藥,科學降糖,我就不去吃,為啥?我其他各項指標都正常,光把糖降下來或許是有害的呢。再說,我之所以60多歲了還反應敏捷,口若懸河,靠的說不定就是這個7umol/L啊,如果你給我降到5umol/L,成了低血糖,我不完了嗎?再說,最近學術界看到血糖高的人多了,已把正常值調到7umol/L,這下我真的回到正常了,其實我本身就是正常的啊!還有我的血小板,從來就是6/mm3,按有些人說法必須去打生長因子或吃生花生皮補啊,我從來不補,因為我媽給我的血小板就是6/mm3,個個管用,從不出血,你要給我升上去,超過正常下限,我說不定可能形成血栓引起心梗呢。還有血壓,都說120/80mmHg最正常,那你看跟誰算呢?70/80歲的人我就主張高一點,收縮壓最好到150/160mmHg,不然腦動脈供血不足對全身危害更大。有時我給老齡病人查房,血壓120/80mmHg,躺下時十分清醒,還給我講雞毛信、地雷戰,等到開飯,扶他坐起,連打哈欠,一下睡著了。為什么,血壓偏低,腦動脈供血不足啊。如果要追求數據,一個人有成千上萬個細胞,一個細胞有成千上萬的分子,一個分子一天在成千上萬秒時間內發生變化,三者相乘除以一個個體那可是無窮大的數據,真是“數據復數據,數據何其多,哪個更真實,誰也不好說”。作為醫學工作者,你究竟是相信這些無窮大的科學數據呢?還是相信符合實際的醫學事實呢?答案是肯定的。

十四,證據與經驗的關聯科學講求證據,凡事要證據說話,而醫學在講求證據的同時更講究經驗,因為經驗能治好病人。

一個經驗是若干證據相互組合,并經實踐反復證實的結果。如果只按證據治療,那是要出人命的。因為很多證據來源于局部、瞬間、間接,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質。比如發燒和疼痛都是表面證據,其后潛藏著危險的病因或病變,退燒止痛只圖一時效果,最后可能延誤病情,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到急診室去看病,你一定要找那些“冷若冰霜”的醫生,他是胸有成竹,因為叫痛的病人不一定重,而沉默不語者很可能是病入膏肓了。最好不要找那些來回跑、你在急她也急的醫生,她其實是在找證據,其實她是看不出病,拿不出招啊。醫生要獲得經驗是很困難的,有的需要幾十年磨練,這就是為什么醫生越老越值錢。要做好的醫生一定要跟著老師學,而且不只是跟一個老師學,要跟著多個老師熬更守夜,摸爬滾打才能練出來。光會背書、光會記數據、光會找證據,其實未必能看好病。

北京復生康中醫研究院 版權所有
咨詢電話(傳真):010-69235496 手機:13611011339 聯系人:全醫生 E-mail:zmii@163.com

京ICT備18015677號-1。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