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2010年8月24日報道:
如今,癌癥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但絕大多數癌癥患者及家屬卻不能把它當成常見病、多發病看待。觀念決定治療方式及效果,如果我們能把癌癥當成常見病、多發病,其治療狀況及效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了。下面這些“貼心話”,對腫瘤患者的治療或有借鑒意義。——編者
我曾見過一位肝癌病人,他的家屬還在醫療行業工作。這位患者發現病情時已是肝癌晚期,從發現到死亡,不到一年時間,花了40多萬元。他是一個典型的過度治療的受害者。
按照腫瘤治療規范,這位病人手術、放療、化療全都用上了,但身體狀況一次比一次糟。因為反復放、化療,事與愿違地促使病人加速肝衰竭。
病人手術20多天后才做骨掃描,發現癌細胞已經出現骨轉移。其實,專業醫生都很清楚,出現骨轉移的病人,通過微創和介入治療效果更好一些。遺憾的是,骨掃描這個最重要的檢查被忽視了。手術之后,病人就再也沒能站起來,后續的化療、放療,又使肝功能急劇下降,導致消化道、口腔、鼻腔出血。一個看似積極的治療方案,就這樣加速了病情惡化,讓生命過早地走向了終點。
癌癥沒那么可怕
很多人一聽到癌癥就不寒而栗。因為癌癥治療的三大手段(手術、放療、化療)給病人帶來了許多痛苦,用這么多傷害性的、攻擊性的治療,這在其他疾病上是很難見到的。
就像衰老一樣,癌癥只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生理異常。國外有尸檢資料顯示,80歲以上者有1/4身患癌癥,卻無任何不適,而死于癌癥以外的其他因素。這似乎可以說明,人的年齡越大,腫瘤的自然發展就越慢,威脅和危害就越小。
如果用“癌癥只是一種慢性病”的觀點指導患者,可使很多人不受錯誤觀點的誤導,避免精神崩潰。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指導醫生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癌癥的治療。
治腫瘤需要整體觀
下面是一段醫生與患者的真實對話。
患者:“大夫,你說我這病該怎么辦?”
醫生:“把肝切了。”
患者:“我還有膽結石呀?”
醫生:“切了。”
患者:“我現在還有脾功能亢進。”
醫生:“切了。”
患者:“肝、膽、脾全切了,那我這肚子里扒拉扒拉就沒什么東西了。”
這位患者很特殊,他本身就是一位中醫專家。他是我的大學老師,1999年因患肝癌住院,2002年去世。嚴格地說,他沒有死于肝癌,而是死于肝移植。當時,許多專家為他會診,多數人認為肝移植是最好的辦法,但存在很大風險。老中醫想“闖一闖”,不幸手術沒有成功,術后40多天便辭世了。
我舉出上面的例子,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西醫手術的方法。手術治療的思路是“減荷”,也就是說,要減少癌細胞的數量,使病情減輕,并得到控制。但這種思路忽略了整體觀。
癌癥是全身病變的局部表現,這已得到醫學界的普遍認可。這要求醫生們在臨床治療上,既不能不管局部,也不能放棄整體。不顧一切地手術,想把癌細胞徹底清除,這種治療不僅會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和身心壓力,甚至還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解讀:
各種“過度治療”盛行 癌癥死亡率上升
《新聞晚報》2009年1月6日報道
不幸罹患腫瘤,家屬想盡辦法求教名醫,手術、放療、化療、伽馬刀、氬氦刀,甚至"燙死"、"凍死"或"餓死"腫瘤。各種方法試過,有時反而因為"過度治療"加劇患者病情。在2008年“上海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上,專家指出,目前有很多腫瘤患者出現"過度診斷、過度醫療",導致"很多病都是治出來的"。
三分之一死于不合理治療
權威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80%的癌癥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最終仍然痛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全球腫瘤患者也有三分之一死于不合理治療。因為"過度治療"盛行,癌癥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17個百分點。
與會的400位國內外專家對腫瘤的過度治療達成一定共識,他們認為,目前現代醫學所公認的癌癥治療,有效手段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由于每一種療法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對人體有較大損傷,因此每一種療法都有其適應癥和禁忌癥。但在現實中這些原則并未被廣泛重視和認真執行,無論是癌癥手術的擴大化或是放療適應癥的擴大、劑量的增加,還是化療藥物濫用等,不僅造成衛生資源的浪費,還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并損害了患者健康,甚至危及到他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