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靶向藥物只對部分患者有效
一個療程十幾萬塊錢砸下去,很可能該病人根本不適合這種靶向藥物,白費了錢還耽誤了治療時間。近日,在《廣州市在體自發熒光分子影像技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教授告訴記者,隨著靶向藥物在腫瘤治療上大量使用,而且藥物選擇種類繁多,濫用、誤用的情況不時出現。而靶向藥物動輒花費幾萬至十幾萬元,如果被證明無效則對患者在經濟上及身體上傷筋動骨。
“其實很多的靶向藥物已被證明只對部分腫瘤患者非常有效,而剩下的則是微效甚至無效。”教授介紹,由于靶向治療是為攻擊特異性靶分子而設計,其能不能在個體病人身上找到合適的靶,以及能否在采用后控制腫瘤的生長,都是因人而異、因靶而異的。
使用靶向治療前
最好先做分子影像檢查
“腫瘤病人病情進展迅速,治療時機經不起耽誤,而且靶向藥物費用高昂,所以為病人選對藥物非常重要。”教授表示,面對各式各樣靶向藥物以及各種病情患者,如何在二者間搭配出最佳效果,有賴于各種分子病理及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首先必須篩選出合適某種靶向藥物的病人,判斷其能否通過用藥而獲得療效;但光這樣還不夠,因為部分患者在最初的幾個療程對藥物比較敏感,療效很好,而隨后可能很快產生耐藥性,靶向藥物面臨失效,不能控制腫瘤的生長,如果繼續用下去就很不合適。”他說,此時如有成熟的分子影像技術,就可以對腫瘤進行隨時的監測,一旦發現療效明顯減弱就可以及時停用或換用其他藥物。
他認為,通過分子影像技術識別靶分子的消長,在技術上還有待完善。“目前尚無可以廣泛用于臨床的分子影像技術。而國際上目前普遍使用分子病理的評價方法,以篩選合適的腫瘤患者。”
專家指出,傳統的病理活檢標本都是在治療之前從腫瘤組織中取得的,是無法反映治療過程中各種靶分子的消長情況。因此,發展分子影像技術,可望彌補分子病理評價手段的不足,使得腫瘤的靶向治療能夠得到更好的療效,造福腫瘤患者。
評論
靶向藥物的療效因人而異,是否有效取決于分子病理的檢測結果,但這種檢測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廣泛開展,而且即使開展其檢測水平也很低,準確率不高,這些都是影響藥物療效的重要因素,中醫藥的遠期療效普遍要比靶向藥物更高,更好,而且費用低,如果腫瘤患者經濟條件有限的話不建議使用靶向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