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煎煮中藥
(1)煎藥容器的選擇:煎中藥最好選用砂鍋、瓦缽、陶器或搪瓷器皿,不銹鋼鍋。因這類容器本身性質穩定,不容易與成分復雜的中草藥發生化學反應,另外砂鍋、陶器受熱均勻,在不經常攪拌的前提下久煎也相對不易造成焦糊,因此砂鍋、陶器歷來是中藥煎制所首選。煎藥切忌使用鐵鍋或鋁鍋,因為鐵、鋁金屬容易和藥品的一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因而喪失或減弱了藥品的療效,甚至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
(2)煎藥前的準備:在煎制前,先將藥材中粗大的部分掰碎,在鍋內加冷水浸泡1.5-2小時左右,煎中藥加水以水沒過藥材為宜,通常,礦物、貝殼藥多者應少加水,花、葉、草藥多者應多加水,以期取得適中的煎成藥量。
(3)煎煮火候及煎煮時間:火候一般按先猛火煮沸,繼換文火濃縮的原則,凡具有芳香等揮發性氣味的藥材都不宜久煎,而礦物、貝殼一類藥材則須久煎,以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釋出。湯藥一般需要煎煮兩次。用大火加熱至沸騰后改用小火,第一煎約用20-30分鐘。二煎:水量應酌減,煎法同頭煎,大約煎煮30-40分鐘,質地疏松及清熱解表藥品煎煮時間要縮短。合并兩次煎得的藥汁服用,成人約200~300毫升左右; 中草藥在煎煮前不需要用水清洗,因藥品中有些有效成分會隨水洗而流失并影響藥效。
(4) “湯藥”的服用
“湯藥”的用法用量:將煎得的藥汁混勻后再分兩次服用,這樣濃度會更均勻,早晚各一次。祛寒藥宜熱服,有利于發揮溫通藥性。解毒藥、清熱藥冷服為佳。服用止吐藥時,寒性嘔吐宜熱服,熱性嘔吐宜涼服,并應注意少量多次服用,以免造成嘔吐。 服“湯藥”時間:一般在飯后一小時。滋補藥以早晚空腹時服之為宜,易于吸收。潤腸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時服,以發揮其潤滑滌蕩之效。助消化藥宜進食后服,能更好發揮作用。
①處方內凡注明“先煎” 的藥品大多是質地堅實、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者,一般要先煎10~15分鐘,或因有毒性如附子、川烏、草烏等需先煎20~40分鐘。
②“后下”藥品大多含有揮發性有效成分,與其他藥品一起煎煮易會使有效成分揮發,而使療效降低或消失,所以應在其他藥煎煮結束前5~10分鐘加入同煎。
③“布包煎”、“包煎藥”藥品大多為細小種子、孢子、含細毛藥品,因不宜過濾或刺激咽喉,所以應用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鍋內同煎。
④“溶化”、“烊化”藥品大多為膠類藥品,應先將此類藥品加少量水加熱溶化,再溶解在煎好的湯藥內。
⑤“沖服”藥品大多為貴重藥,不宜和其他藥品同煎,而是用煎好的湯藥送服。
(2)煎藥前的準備:在煎制前,先將藥材中粗大的部分掰碎,在鍋內加冷水浸泡1.5-2小時左右,煎中藥加水以水沒過藥材為宜,通常,礦物、貝殼藥多者應少加水,花、葉、草藥多者應多加水,以期取得適中的煎成藥量。
(3)煎煮火候及煎煮時間:火候一般按先猛火煮沸,繼換文火濃縮的原則,凡具有芳香等揮發性氣味的藥材都不宜久煎,而礦物、貝殼一類藥材則須久煎,以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釋出。湯藥一般需要煎煮兩次。用大火加熱至沸騰后改用小火,第一煎約用20-30分鐘。二煎:水量應酌減,煎法同頭煎,大約煎煮30-40分鐘,質地疏松及清熱解表藥品煎煮時間要縮短。合并兩次煎得的藥汁服用,成人約200~300毫升左右; 中草藥在煎煮前不需要用水清洗,因藥品中有些有效成分會隨水洗而流失并影響藥效。
(4) “湯藥”的服用
“湯藥”的用法用量:將煎得的藥汁混勻后再分兩次服用,這樣濃度會更均勻,早晚各一次。祛寒藥宜熱服,有利于發揮溫通藥性。解毒藥、清熱藥冷服為佳。服用止吐藥時,寒性嘔吐宜熱服,熱性嘔吐宜涼服,并應注意少量多次服用,以免造成嘔吐。 服“湯藥”時間:一般在飯后一小時。滋補藥以早晚空腹時服之為宜,易于吸收。潤腸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時服,以發揮其潤滑滌蕩之效。助消化藥宜進食后服,能更好發揮作用。
①處方內凡注明“先煎” 的藥品大多是質地堅實、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者,一般要先煎10~15分鐘,或因有毒性如附子、川烏、草烏等需先煎20~40分鐘。
②“后下”藥品大多含有揮發性有效成分,與其他藥品一起煎煮易會使有效成分揮發,而使療效降低或消失,所以應在其他藥煎煮結束前5~10分鐘加入同煎。
③“布包煎”、“包煎藥”藥品大多為細小種子、孢子、含細毛藥品,因不宜過濾或刺激咽喉,所以應用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鍋內同煎。
④“溶化”、“烊化”藥品大多為膠類藥品,應先將此類藥品加少量水加熱溶化,再溶解在煎好的湯藥內。
⑤“沖服”藥品大多為貴重藥,不宜和其他藥品同煎,而是用煎好的湯藥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