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健康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說的是“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泛濫成災的事,我們對此做一簡單的評述,所謂“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是指經過國家有關部門,也就是國家藥監局批準生產的抗癌中成藥,包括膠囊,片劑,針劑等等,目前共有上百種之多,例如,治療肺癌的“清肺散結丸”之類,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有“批號”的抗癌中成藥,許多媒體,包括電視,報紙經常說,用抗癌中藥要用有批號的藥,沒有批號的藥不能用,以免上當受騙,許多腫瘤患者在媒體的誤導下,看中醫時也經常問,用的藥是否有批號,有沒有批號成了衡量一個抗癌中成藥是否有效的標準,事情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以前多次揭露過,目前的全部“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都是輔助治療用藥,治療用藥一個也沒有,所謂輔助治療用藥,就是只能改善癥狀,對腫瘤的治療作用很小,幾個月以后,腫瘤會繼續發展,僅此而已,3月24日,《健康報》發表了“腫瘤輔助藥用量“冒進”正常嗎”的文章,揭開了“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的神秘面紗,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其中的內幕,文章全文如下:
腫瘤輔助藥用量“冒進”正常嗎
《健康報》2015年3月24日報道:
在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建立處方點評和醫師約談制度,重點跟蹤監控輔助用藥、醫院超常使用的藥品。在臨床用藥中一直受到爭議的輔助用藥大量使用問題,最近成為學術界討論的重點。而今年有消息稱,醫保目錄將開始調整,輔助用藥在目錄中該占多大比例在經過調研之后也會有個說法。
據專家介紹,目前輔助用藥在腫瘤治療中使用最多,而腫瘤也是患者治療經濟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一項全國性研究顯示,腫瘤住院人次占所有住院人次的6%,但是花費的醫療費用卻高達1/3。2011年腫瘤病人平均每人每年住院1.87次,平均每次的花費近3萬元,是人均住院費用的17倍。一位三甲醫院的藥劑科主任透露,目前一些在臨床上療效確切的抗腫瘤靶向藥物還沒有進入醫保,但很多腫瘤治療的輔助用藥是可以報銷的,而這類藥物中有些是“無益無害”的,是否應該納入到醫保目錄,迫切需要進行藥物經濟學的研究,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在必要的治療上。
抗腫瘤輔助用藥用量到底多大?一項對北京地區的調查發現,門診腫瘤患者中70%以上的處方和金額都花在了輔助用藥和免疫調節藥上。而真正的抗腫瘤藥物不但占比很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與門診情況不同,住院病人中化療藥占的比重較大,輔助用藥雖然逐年增加,但總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全國合理用藥監測辦公室發布的2009年全國660家監測點醫院重點系統藥物購藥情況顯示,抗腫瘤相關藥物占了醫院用藥的15%,其中免疫抑制劑占了抗腫瘤藥物的16%,輔助用藥占了27%。
抗腫瘤輔助用藥不僅用量大,而且集中度高。從北京醫療機構腫瘤輔助用藥的使用情況看,無論是門診用藥還是住院用藥,集中度都非常高,兩三種藥品就“把持”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2011年~2012年上半年的門診統計數據中,輔助藥物的金額主要集中于金水寶膠囊和百令膠囊,兩種藥品交替領先,金額總占比接近90%;在住院用藥的統計中,排名領先的是康艾注射液和參芪扶正注射劑。其中,康艾注射液占了輔助用藥總金額的60%以上。用于腫瘤的免疫調節藥,門診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干擾素、胸腺五肽和烏苯美司,這三個藥的金額占所有免疫調節藥的70%以上。住院患者主要用胸腺五肽、重組人白介素-2和烏苯美司,三個藥的使用金額占比也達到70%以上,市場集中度同樣很高。
臨床抗腫瘤的輔助用藥基本上集中于幾個品種,那么這些品種是否安全、有效、經濟呢?有研究顯示,抗腫瘤門診常用的金水寶膠囊和百令膠囊都是人工蟲草發酵物,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的適應證中,這兩種藥都沒有腫瘤適應證。但在北京市醫保的報銷目錄中,是可以用于腫瘤的輔助治療的。住院患者常用的參芪扶正注射劑有和腫瘤相關的適應證,一天的費用是140元,一個療程的費用是2900元;而康艾注射液被批準用于各種腫瘤的免疫治療,增強抵抗力,但在在北京醫保目錄中僅限于晚期癌癥才能報銷,每天的治療費用400元~600元,一個療程19000元。上述藥劑科主任認為,這兩種藥物都是中藥注射劑,如果使用不當,在配伍禁忌和不良反應的監測方面容易出現安全隱患。
近年來,胸腺五肽在住院病人中的使用量攀升十分明顯,從2011年上半年的21.3%,上升到2012年上半年的47.4%。胸腺肽類藥物的機理是刺激人體的T淋巴細胞,激活免疫系統而達到增強免疫的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是階段性而非永久性的,一般在放化療期間,或者有明顯的免疫低下指標時才用。按照批準的適應證,同類藥物胸腺肽α1只批準了對非小細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的治療;而胸腺五肽有兩個規格,1毫克和10毫克都進入了醫保目錄。其中,1毫克規格的日費用是62元,一個療程1800元,而10毫克規格的日費用達到900元,沒有療程限制,病人可以長期使用,所以它的醫保負擔可想而知。
輔助用藥雖然在臨床用量很大,但極少能夠進入到相關領域的治療指南中,這說明輔助藥物的大量使用并不符合專家推薦的診療規范。在衛生部對肺癌、宮頸癌等八大癌癥頒布的規范化診治指南中,對所有的免疫增強和輔助用藥都沒有推薦;同樣是原衛生部出臺的6種癌癥診療規范中,也有5個沒有推薦,只有在原發性肝癌的診療規范中提到了“適當應用胸腺肽α1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輔助抗病毒和抗腫瘤作用”;中華醫學會頒布的所有腫瘤治療指南都對于上述兩類藥物都沒有推薦。這些專家都不推薦的藥物怎么會成為臨床用藥的“主角”?因此,規范使用輔助藥物的問題應受到重視,加強循證醫學和藥物經濟學研究迫在眉睫。
目前,抗腫瘤藥物的使用比例迅速上升,在北京等城市已經反超抗菌藥物,躍升至首位。建議對腫瘤輔助用藥建立統一的監測平臺,在藥師審方時可以看到患者既往的用藥記錄和在其他醫院取藥的情況。同時,建立腫瘤藥物治療規范,評估哪些患者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輔助用藥。另外,對于用量大的輔助用藥,應該建立評估和遴選機制。
評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知道,“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在學術界爭議一直很大,而且是討論的重點,也就是說,這樣的藥到底能不能治病,還沒有確切的結論,心里沒譜,實際上,許多老中醫,包括我本人在內,對這類藥根本就不屑一顧,從來不用,看病就是辨證論治,用藥就是因人而異,單獨開方,單獨配藥,實行個體化治療,但就是這樣的“國藥準字”藥卻在臨床上大量的使用,危害腫瘤患者,專家同時說,這類藥“無益無害”,也就是說,吃不好,但也吃不壞,腫瘤患者人沒了,但錢讓醫院掙了,我們以前說過,這類藥屬于真正的國家級假藥,文章中列舉了四種抗癌中成藥,其中的兩種在國家藥監局批準的適應癥中沒有腫瘤的適應癥,也就是說,在公開的售賣假藥,其后果如何,只有用過的患者知道了,文章中說,這類輔助用藥雖然使用量大,但專家并沒有推薦使用,也沒有進入腫瘤的診療規范中,在衛生部對肺癌,宮頸癌等八種癌癥制定的診療規范中,全部的輔助用藥都沒有推薦,意思是說,在腫瘤的診療規范中并沒有這些輔助用藥,只是醫院為了經濟效益,不顧患者的死活,在腫瘤患者身上胡亂用藥,以上這些,才是這些“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的廬山真面目,“國藥準字”抗癌中成藥的泛濫成災,對我國腫瘤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我國每年死亡癌癥患者270萬,五年存活率只有30%,與此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對我國的中醫抗癌事業造成了極大傷害,一個“國藥準字”批號,費用最少在500萬-1000萬之間,即使有錢也不行,而且還需要有過硬的關系,向上送錢,打通多個審批環節才有可能,2007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鄭筱萸以受賄罪被判處死刑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中醫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去申請,但全國的所有醫院和診所規定,沒有批號的抗癌中成藥一律不準使用,也不能進入醫保,雖然可以用湯藥,但湯藥也屬于輔助治療,這樣的結果,就是有真正治療特色的中醫不能進入醫院,腫瘤患者一旦手術,化療失敗,需要中醫治療,如墜五里霧中,立刻失去安全感和治療方向,無醫可看,無藥可用,失去了寶貴的治愈機會,就連這個政策的制定者最后也成為犧牲品,看看最近幾年因癌癥死亡的高官富豪,明星政要就清楚了,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只有進行醫療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而這種改革,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見效,必將是一個長期的,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國腫瘤患者的死亡率也將長期持續升高,這也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國腫瘤治療現狀持悲觀態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