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免费视频成人精品-国产成人香蕉在线视频fuz-狗狗好大坚持不了-国产swag在线观看|www.zfxmw.com

康復食療

康復食療

科研進展

科研進展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咨詢電話:010-69235496
手機:13611011339
聯系人:全醫生
E-mail:ziiiimi@163.com

腫瘤患者的康復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腫瘤患者的康復
肺癌手術,化療的標準

經常有肺癌患者問我關于手術和化療的問題,為了更加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將《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中有關手術和化療部分進行節選,供患者參考,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是,化療在肺癌的治療或術后治療屬于輔助治療而不是治療,所謂輔助治療,就是只改善癥狀,對腫瘤本身沒有治療作用或治療作用很小,這對改變患者對化療的觀念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本規范所列入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屬于常規用藥,并得到了專家共識,對于沒有列入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例如生物療法等等,作為患者則不應輕易嘗試,其它的腫瘤診療規范,患者可自己搜索查看。

                           《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版》

                                    國家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制定

                                                          2015年1月發布


                                     一、概述 
                      (一)前言

原發性肺癌(以下簡稱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60.59萬(男性41.63萬,女性18.96萬),居惡性腫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19.59%。同期,我國肺癌死亡人數為48.66萬(男性33.68萬,女性16.62萬),占惡性腫瘤死因的24.87%。為進一步規范我國肺癌的診療行為,提高醫療機構肺癌的診療水平,改善肺癌患者的預后,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委托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在原衛生部《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0版)》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新,制訂了本規范。

(二)臨床表現

1.肺癌早期可無明顯癥狀,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常出現以下癥狀:(1)刺激性干咳。(2)痰中帶血或血痰。(3)胸痛。(4)發熱。(5)氣促。當呼吸道癥狀超過2周,經對癥治療不能緩解,尤其是痰中帶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癥狀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當肺癌侵及周圍組織或轉移時,可出現如下癥狀:

(1)腫瘤侵犯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

(2)腫瘤侵犯上腔靜脈,出現面、頸部水腫等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表現。
(3)腫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積液,往往為血性;大量積液可以引起氣促。
(4)腫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續劇烈的胸痛。
(5)上葉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壓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組織,如第一肋骨、鎖骨下動、靜脈、臂叢神經、頸交感神經等,產生劇烈胸痛,上肢靜脈怒張、水腫、臂痛和上肢運動障礙,同側上眼臉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面部無汗等頸交感神經綜合征表現。
(6)近期出現的頭痛、惡心、眩暈或視物不清等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應當考慮腦轉移的可能。
(7)持續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漿堿性磷酸酶或血鈣升高應考慮骨轉移的可能。
(8)右上腹痛、肝腫大、堿性磷酸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或膽紅素升高應考慮肝轉移的可能。
(9)皮下轉移時可在皮下觸及結節。
(10)血行轉移到其他器官可出現轉移器官的相應癥狀。

(三)體格檢查

1.多數早期肺癌患者無明顯相關陽性體征。
2.患者出現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狀指(趾)、非游走性關節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膚黝黑或皮肌炎、共濟失調和靜脈炎等。
3.臨床表現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體檢發現聲帶麻痹、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Horner征、Pancoast綜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轉移的可能。
4.臨床表現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體檢發現肝腫大伴有結節、皮下結節、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等提示遠處轉移的可能。

                                               四、治療

(一)治療原則

應當采取多學科綜合治療與個體化治療相結合的原則,即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組織學類型和分子分型、侵及范圍和發展趨向采取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模式,有計劃、合理地應用手術、化療、放療和分子靶向治療等手段,以期達到最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存率、控制腫瘤進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二)外科手術治療

1.手術治療原則:解剖性肺切除術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目前臨床治愈肺癌的重要方法。肺癌手術分為完全性切除、不完全性切除和不確定性切除。應力爭完全性切除,以期達到完整地切除腫瘤,減少腫瘤轉移和復發,并且進行精準的病理TNM分期,力爭分子病理分型,指導術后綜合治療。對于可手術切除的肺癌應當遵守下列外科原則。

(1)全面的治療計劃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臨床分期檢查,特別是精確的N分期)均應當在手術治療前完成。充分評估決定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并制訂手術方案。

(2)盡可能做到腫瘤和區域淋巴結的完全性切除,同時盡量保留有功能的正常肺組織。
 

2.手術適應證:

(1)I、Ⅱ期和部分ⅢA期( T1-2N2M0;T3N1-2M0;T4N0-1M0可完全性切除)NSCLC和I期SCLC(T1-2N0M0)。

(2)部分Ⅳ期NSCLC,有單發對側肺轉移,單發腦或腎上腺轉移者。

(3)臨床高度懷疑肺癌的肺內結節,經各種檢查無法定性診斷,可手術探查。

3.手術禁忌證:

(1)全身狀況不佳,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能耐受手術者。

(2)絕大部分診斷明確的Ⅳ期、大部分ⅢB期和部分ⅢA期NSCLC。

 5.晚期肺癌患者的姑息放療:晚期肺癌患者姑息放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因原發灶或轉移灶導致的局部壓迫癥狀、骨轉移導致的疼痛以及腦轉移導致的神經癥狀等。對于此類患者可以考慮采用低分割照射技術,使患者更方便得到治療,同時可以更迅速地緩解癥狀。
 

(四)藥物治療

肺癌的藥物治療包括化療和分子靶向治療。化療分為姑息化療、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應當嚴格掌握治療的適應證,在腫瘤內科醫師主導下進行。化療應當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體力狀況,評估患者可能的獲益和對治療的承受能力,及時評估療效,密切監測并有效防治不良反應。
化療的適應證為: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力狀況(performance status,PS)評分≤2分,重要臟器功能可耐受化療,對于SCLC的化療,PS評分可寬到3分。鼓勵患者參加臨床試驗。
 

6.化療的原則:

(1)  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60分或ecog>2分的患者不宜進行化療。
(2)白細胞<3.0×109/L ,中性粒細胞<1.5×109/L,血小板<6×109/L,紅細胞<2×1012/L,血紅蛋白(3)患者肝、腎功能異常,實驗室指標超過正常值上限的2倍,或有嚴重并發癥和感染、發熱、出血傾向者不宜化療。

(4)在化療過程中,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當考慮停藥或更換方案:治療2個周期后病變進展,或在化療周期的休息期間病情惡化者,應當停止原方案治療,酌情選用其他化療方案或治療方式;出現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4.0版)≥3級不良反應,對患者生命有明顯威脅時,應當停藥,并在下次治療時改用其他方案。
(5)必須強調治療方案的規范化和個體化。必須遵循化療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6)化療的療效評價按照RECIST標準進行。
 

3.術后輔助治療:

完全切除的Ⅱ~Ⅲ期NSCLC患者,推薦含鉑兩藥方案術后輔助化療4個周期。具有高危險因素的lB期患者可以考慮選擇性地進行輔助化療。高危因素包括:分化差、神經內分泌、(除外分化好的神經內分泌癌)、脈管受侵、楔形切除、腫瘤直徑>4 cm、臟層胸膜受累和淋巴結清掃不充分等。

輔助化療一般在術后3—4周開始,患者術后體力狀況需基本恢復正常。

4.新輔助化療: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可選擇2個周期的含鉑兩藥方案行術前短程新輔助化療。手術一般在化療結束后2-4周進行。

五、姑息治療

姑息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癥狀、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所有肺癌患者都應全程接受姑息醫學的癥狀篩查、評估和治療。篩查的癥狀既包括疼痛、呼吸困難、乏力等常見軀體癥狀,也應包括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生活質量評價應納入肺癌患者的整體評價體系和姑息治療的療效評價中。推薦采用生命質量測定表EORTC QLQ-C30(V3.0)中文版進行整體評估,還可采用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LQ-LC13篩查和評估肺癌患者的常見癥狀。疼痛和呼吸困難是影響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最常見癥狀。
 

六、診療流程和隨訪

 (二)隨訪

對于新發肺癌患者應當建立完整病案和相關資料檔案,診治后定期隨訪和進行相應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包括病史、體檢、血生化和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查、影像學檢查和內鏡檢查等,旨在監測疾病復發或治療相關不良反應、評估生活質量等。術后患者隨訪頻率為治療后2年內每3-6個月隨訪1次,2-5年內每6個月隨訪1次,5年后每年隨訪1次。    

本規范的制訂參考了國際上權威的肺癌等腫瘤診療指南,同時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部分在國外上市的新藥,因在我國尚未批準臨床應用,所以均未列入其中。由于臨床實踐中患者的具體情況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本規范僅作參考。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專家委員會

顧問: 孫燕(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赫捷(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

主任委員:支修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石遠凱(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于金明(山東省腫瘤醫院放療科)

委員(按姓氏漢語拼音字母排序):

步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理科)、陳海泉(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陳正堂(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程剛(衛生部北京醫院腫瘤內科)、程穎(吉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杜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馮繼鋒(江蘇省腫瘤醫院內科)、高樹庚(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胸外科)、韓寶惠(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內科)、韓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檢驗科)、何建行(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黃誠(福建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姜格寧(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焦順昌(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科)、李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胸外科)、李凱(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內科)、李小梅(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腫瘤內科)、林冬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病理科)、劉德若(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劉倫旭(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外科)、劉曉晴(解放軍第三O七醫院肺部腫瘤科)、劉云鵬(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盧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胸部腫瘤科)、馬勝林(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療科)、潘柏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喬友林(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尚紅(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石遠凱(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內科)、王潔(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肺部腫瘤內科)、王長利(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部腫瘤外科)、王綠化(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王征(衛生部北京醫院病理科)、吳寧(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伍鋼(武漢協和醫院腫瘤科)、肖文華(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許林(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楊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于金明(山東省腫瘤醫院放療科)、曾瑄(北京協和醫院分子病理科)、張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張力(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張樹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內科)、張沂平(浙江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趙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胸外科)、支修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周彩存(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內科)、周清華(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胸外科)、朱廣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放療科)、鄒小農(國家癌癥中心 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

版權所有
咨詢電話(傳真):010-69235496 手機:13611011339 聯系人:全醫生 E-mail:zmii@163.com

京ICT備18015677號-1。http://www.beian.miit.gov.cn